偏方皆網路轉寄,僅參考留存, 若侵犯著作~請告知立即刪除, 並請見諒!

太極拳1

2008122220:21

http://tw.youtube.com/watch?v=Tk_Pd9ELd7c&feature=PlayList&p=FB97D6727D79FBA8&index=22

http://tw.youtube.com/watch?v=yD165d0okDs&feature=channel

http://tw.youtube.com/watch?v=THCzqAMqBmY&feature=channel

我們的老師黑武一生有夠帥吧?

 http://www.wretch.cc/guestbook/wushu318  

                  

 疾病預防及疾病復健:汪忠川醫師

 太極拳特性:

1.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根據許多研究發現打太極拳五分鐘後其最高心跳速率約為最大心跳速率的50%60%,且維持穩定;其次,太極拳會增加血氧量攝取。

2.是一種全身每一部位緩慢的運動,從開始到結束,每個動作強調虛實分明、相互結合與綿綿不斷。

3.強調精神與意識的運動:強調放鬆,並以腹式或橫膈式呼吸配合優雅的移動,因此在西方國家視太極拳是運動、放鬆及靜坐的一種形式,因此認為太極拳有立禪的功能。

4.持續率高:運動對身心的助益通常需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且與運動的頻率成正相關,因此一項運動是否能令人神往,愈練愈有興趣,並從中獲得快樂,是決定其是否能令人持續;根據許多研究比較,練習太極拳的持續率約為75%85%,每週平均約為五天,這比其他類型的運動平均還高,這可能也是太極拳運動效果明顯的原因之一。運動的持續率高低與運動技術、花費高低、場所的可近性、及老師和同伴的社會支持有關。

5太極拳很便宜或幾乎免費,場地大部份為學校或社區公園或公有的活動中心,在國外,學費也很便宜。

 疾病預防及增強健康體適能:

(研究發現對以下疾病可明顯的減少)

1.增加平衡感及預防跌倒:這項特點被研究最多的,在美國,每年有30%的老人至少跌倒一次,老人跌倒是一項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因跌倒容易造成骨折、臥病在床、失能及限制活動,常造成龐大的醫療支出及社會負擔,也是老人意外事故死亡的主要原因。練習太極拳會增強肌肉的強度、柔軟性、耐力、敏捷性、體能與平衡感,因而增加姿態的穩定度與預防跌倒,研究發現太極拳可以減少70歲以上老人47.5%的跌倒,這些特性都可經由實驗證實,經太極拳訓練者單腳佔立時間較長;搖擺試驗較少跌倒,身體重心較少外移;閉眼走一直線較不會幌動;改善閉目並足直立時的身體搖擺試驗,這顯示太極拳是一種協調性的運動且可改善姿態的穩定。太極拳練習後會改善內耳前庭失調病人的平衡力及頭暈,因此被用為平衡的訓練或失衡的復健。最近研究發現練習太極拳後的預防跌倒與肌肉神經之間的反射改變有關。太極拳被證實為訓練平衡及預防跌倒最成功的方法。

2.降低壓力及減緩憂鬱情緒:太極哲學認識到精神的態度會影響到心理及生理的功能,如精神壓力會促使移動快速、緊迫、不穩定、心跳加快及呼吸短促,但這與太極拳需要放鬆與深度的橫膈式呼吸及配合緩慢的優雅運動合,因此練習太極拳會增加信心、降低壓力及減緩憂鬱的效果,也因此被視為有效的補充性及另類療法,及 心療法的一種,如以太極拳做為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的補充性治療,以減緩下背疼痛,常療效。我國體育學院學者曾對某校一到三年級女生進行憂鬱量表檢測,並對達憂鬱情緒者進行太極拳對照研 ,15週後,結果顯示練習太極拳組比沒有練習組在「特質性焦慮」及「憂鬱」有明顯的改善。

3.增進心肺功能:速度慢且深的橫膈式呼吸會增加最大呼吸血氧量(16%-21%)、增加有效的肺活量、增加心臟功能(work rate),因此可以預防肺部及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

4.促進微細血管循環:太極拳練習者不管在休息或練習比不運動者有較高的表皮血流速度、血管傳導度、表皮溫度,這與內皮血管擴張與釋放較高的一氧化氮代謝物有關。

5.降低血壓:這在中外都有類似的報導,其中以美國約翰輔普金斯大學研究經12週的追蹤研究,發現練太極拳者比作中等度的有氧運動效果還好,平均可以降低收縮壓8.4 mmHg及舒張壓3.2mmHg

6.改善血脂肪代謝:會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這是所謂好的膽固醇,它能夠使血管循環更通暢,可減少中風及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

7.可降低骨質流失,預防骨質疏鬆:否可增加骨質疏鬆病人的骨質密度還待研究。

8.增強免疫能力,善內分泌代謝,及防止老化。

 疾病復健:

1.冠狀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冠狀血管疾病術(CABS)後的運動復健,經過一年的太極拳運動,可以增加最大血氧量10%及做工率提高12%,並可降低這些病人的血壓。

2.心臟衰竭的輔助治療,其療效可能源於調整神經內分泌的反射迴匱及增強體力、降低壓力、改善情緒、心情愉快與生活品質有關。

3.用作嚴重頭部外傷的復健,不過這祇是個案報告。

4.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症狀、生活品質、降低壓力、增加功能性的活動,如改善走路的速度、從椅子站起來的時間、增加信心及增加自我滿意度,覺得整體健康明顯的改善[13,30]。對於風濕性關節炎及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經太極拳練習後也明顯的改善其症狀及日常活動。

5.多發性硬化症:經過8 週訓練,這些病人的走路速度加快21%、大腿肌膚彈性增28%、明顯的體驗出改善活力、社會功能及精神健康。有報導指出太極拳的放鬆練習過程有短暫觸電感覺是多發性硬化症最早出現的癥候,但這是個案報告。

6.癌症病人:以此為一種有益的補充性(complementary)的療法。

結論及建議:

雖然太極拳的優點這麼多,但我國小學及國高中教育課程並沒有把我國這項國粹列入正式課程,到大專院校也僅是學校有選修課程,反觀大陸,太極拳是大部份大專院校必修課程,目前有好幾百萬人口在做太極拳的運動,已是中老年人最流行的運動,但我國因中小學未列入,許多人不知如何運動,更不會想到這個完美的運動,因此我國衛生及教育決策者應探討如何把太極拳列入正規教育,使我國青少年能夠對太極拳有認識與練習的機會,這對他們在升學競爭下,有舒緩壓力的幫助,對於成人也有一項可以終身運動的技能。其次,要促進健康,減少生病,延長壽命,需要有良好的健康行為,這是目前的共識,而太極拳訓練不但是一項身心放鬆的運動,而且可以改變生活型態,是中老年人最佳的運動項目,也是要達成成功老化必備的條件。最後,是否能持續仍需勤奮練習才能顯現,也需要同道或識者的鼓勵及不可自認為太虛弱無法承擔,只要肯努力,久而久之就會發現樂趣,到時就會樂此不疲,身心健康自然會改善。

太極拳有什麼益處?

太極拳是一種全身的柔和運動,著重思想即意念的訓練,由大腦有意識地指揮身體活動。

太極拳的基本動作,大致可分為手法、步法、腿法,但以門派不同,動作有異。陳氏太極拳因由肢體各部的正反螺旋形動作組成,術名謂之「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獨特之肢體動作方法,也是動作的基本。因之不論手法、步法、腿法均以纏絲勁(即螺旋形動作)為本。

練習時要求必須全身鬆開,不得有僵滯之處,故能全身氣血流暢,身心歡快,達到健身的目的。

打太極拳時是否熟練和放鬆對於改善微循環的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太極拳鍛煉可以使人在環境溫度較低時有效改善人體末端微循環狀態。正確運用意念可民提高改善人體不同部位的微循環狀態。

長期練習活動比較慢的太極拳操,對老年人平衡控制,動作靈活心肺功能皆有幫助。包括心臟功能加強血管彈性好減緩老化速度降低中風、增加氣血循環等。尤其脊椎病變(關節炎(骨刺)、脊椎間盤脫出)很有改善效果並且上年紀族群較不容易跌倒發生可避免骨折所引起併發症 (肺炎、血栓塞、膀胱感染練太極拳的受試者血液流量多(心臟功能強)血管擴張速度快(血管彈性變強)。這樣可以減緩老化速度,也可以讓人體循環系統運作順利,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柔軟運動可以鬆弛緊張和焦慮的心理。另外還可以減輕年輕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多動症患者。太極拳的舒緩動作所燃燒的熱量甚至超過衝浪、接近滑雪。太極拳提高免疫系統方面的功能十分顯著,一直表現發病率降低焦慮、抑鬱、情緒不安整體。一項試驗研究已發新證據顯示,太極拳及相關氣功有助於減輕糖尿病

最新研究證明太極拳的練習增強免疫系統,對老年人抵抗帶狀皰疹有幫助。

談談太極拳的一些問題作者:劉錫亨

發勁要由後腿?還是由前腿?

有些人以為發勁是由後腿發,但亦有一些人謂發勁是由前腿發,互相爭執。其實是兩腿都可以發勁,問題是當對方給你用左手打的機會時,則用右腿發勁;若對方給你用右手打的機會時,則用左腿發勁。亦即發勁時,必須是根據〝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的原則,由左腿而腰而行於右手,或由右腿而腰而行於左手的一貫之勁來發勁。

拳架與推手的關係:

有些人以為拳架與推手並沒有關係,所以只練推手而不注重拳架,其實推手必須以拳架為基礎,沒有好的拳架為基礎,推手一定不會好的,除非不是正規的太極拳推手,才不必以太極拳拳架為基礎。

其根在腳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練拳要全身鬆開,由腰而落胯、落膝而落到腳底,發勁時,其根在腳,即以腳底為起點,而腿而腰而行於手指,沒有鬆到腳底之後的發勁,是沒有根的,是浮而沒有著落的,是虛空的,是沒有用的。

主宰於腰的重要性:

以腰為主的動作是一種軸心動作,故能一動全動,全部都作同比例的動。所以腰要求輕鬆、沉穩與正直,不能用力,更不能搖晃與彎曲。一般都注意腰部,但對腹部則多有忽略。其實腰腹是一致相同的。例如〝氣沉丹田〞及〝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就有與腰同樣要求輕鬆、沉穩與正直〈不得搖晃、彎曲〉之意。拳論所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中之缺陷、凹凸、斷續,都指的整體動作要均勻一致,尤其表示在腰腹之情形為明顯,故腰腹同樣不能任其有缺陷、凹凸、斷續之處。

含胸拔背的意義:

含胸就是鬆胸,不可挺胸,亦不可陷胸,胸膛骨架,雖然要鬆,但要鬆的端端正正架起來,負起作骨架的功用,不可一味的鬆,鬆得連骨架都彎下去,如是陷胸的情形,是不對的。

拔背,宗師書上謂〝拔背匪易言也,是為通三關之候也,其詳見於後〞,但以後則未明顯見到。一般誤認拔背是背向後拔,實則拔背並非向後拔,而是向上拔高,此與〝為通三關之候〞其意正合。

沉肩、垂肘、坐腕之沉肩:

沉肩即鬆肩。不可聳肩,亦不可塌肩(即肩不可自動)要做到鬆肩真不容易(宗師即因鬆肩之難,而有斷肩之夢),鬆肩首先要注意肩與腋窩之一致行動,此必須肩臂與整個胸部徹底相隨而動,整個胸部亦要與腰腹徹底相隨而動。究實言之,全身各部均要在立定腳根,以腰為主之原則下,一齊相隨而動,唯有如此,才能使肩臂與胸側腋窩相隨而動,亦才能真正的〝不動手〞。

活的中定:

宗師說明中定謂:〝中即時中,定無常定〞是指活的中定,不是死的中定。活的中定是隨遇而自身加以調節;任何外力加諸我身,我總要因其力而機動予以調節,使自身不失中定。這樣能調節變動的中定,才是活的中定。

拳論〝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的意義:

有氣則無力,是指有氣則柔,能以氣運身則不用力而柔,無氣則純剛之無氣,是柔之至也。惟至柔才能成剛,所謂陰極則陽生也。何以說無氣是柔之至?因為〝無氣〞是氣遍週身,氣之運轉是整體性均勻動作(有如地球之運轉),有整體運轉之實而無局部運轉之動態,與雖動猶靜之意合,亦可以說是〝氣雖有猶無〞之意,這樣無氣之氣,才成其為純剛。

變動不居的意義:

在推手時,要懂得〝變動不居〞的道理。即變動之後,不停留在那裡。如走化之後,仍然被人打出去,即因走化之後,停留在那裡不動,才會被人打出去。這是練拳需要綿綿不斷的道理。有時在變動之後,因對方不動,自己亦不動,這是在觀變(靜觀其變),但這亦要保持能動之機。不能〝死靜〞、〝死停〞在那裡,〝死靜〞、〝死停〞則貽人以可乘之機。走化時如此,黏連進逼時之變動亦是如此。

 

太極拳十要胡清如撰

.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血氣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拳之斷勁矣。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於胸際,上重下輕,腳根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力能由背發,所向無敵也。

.鬆腰坐:腰為一身主宰,能鬆腰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虛實分清: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用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斷,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所云,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絲毫之拙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長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份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拳之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動中求靜動靜合一:外家拳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氣喘者。太極拳以靜制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以上是楊澄甫口授,陳微明筆述。很詳細乃可作為衡量太極拳之標準:吾重新排列以配合前五要符合身體從上向下之細節。
.虛靈頂勁配合頭與頸部之要領。
.沉肩墜肘配合肩與肘部之要領。
.含胸拔背配合胸與背部之要領。
.鬆腰坐胯配合腰與胯部之要領。
.虛實分清配合腳部之要領。
   
(後五項是練拳整體性之要領:)
.上下相隨是每招式手腳之要求。
.內外相合是分內三合為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外三合為手掌與腳掌合、手肘與膝蓋合、肩與胯合。
.相連不斷是從起式到收式要視為一式,一氣呵成。
.用意不用力是最重要之要領,練太極拳者往往祇著重在不用力,而失去用意,如此練法頂 多可視為太極操非太極拳,   意才能練出氣、才能入門。

.動中求靜動靜合一是練拳心境之要求,靜字能體會出並實際運用於拳架中,心即不會浮動,雖然拳架在動而心很專注動靜就能達到合一。

 

何謂五法?

1貫頂、2沉肩、3含胸、4鬆腰、5調氣也。

1.貫頂者:虛靈頂頭懸也。

2.沉肩者:兩肩鬆開著意向下垂也,欲肩垂得澈更須墜肘,肩不沉而聳,氣閉於胸,頸縮大腦不能舒暢,如中央之不發施令發號,其兩腿無根,輕如飄萍發之必出。

3.含胸者:太極拳術運用呼吸,以自然為貴尤重貫通,四肢百骸虛虛空空,雖虛空而節節貫串如百節蜈蚣,一動百隨,靈活而無間者為上;如胸不含而挺,勢或雄偉流入外家,氣充滿胸逆氣上行,難歸丹田而不貫通,形成上重下浮發之必應。

4.鬆腰者:腰為全身之主宰,能沉氣鬆腰各部自然堅實步法穩固,變化進退皆由腰部轉移,支配動作必於腰際求之,如敵腰胯不鬆觸之犯頂,放之犯丟,實類外家發之必應。

5.調氣者:係拿住丹田之氣勿使外溢,穀道提起如忍糞狀,心中力量調和,忌用拙力,各部調和,變理陰陽,穩如泰山發之不易。明瞭三盤四面五法,再注意機勢、方向、時間及距離。抵手時要取順位,使敵居於偏位,即敵背吾順是謂取勢。機勢取好則要度發敵之方向,技高者發之無需度方向,要發便發,發無不應,無論敵為剛為柔,發無不爽。如學發勁要先學審勢度向,機勢投好,神注意貫照敵之一部發去,有時發出或發不出,其發不出之因?是否化不盡?或勁不集?最好有明師在旁指導,有同伴互研而後方有進步。不抗之發勁已熟繼而研究動勢發勁。動勢發勁在時間計得準,距離計得準,三盤四面五法審得準。在時間言:要在敵新勁未生舊勁已完之際恰當其時,按發勁要法發之則敵必應手而出是謂趕勁,發不出之因係發在舊勁未完或發在新勁已生也,久之習慣上應手發人,不必計時間,不必揣摩敵之新舊勁,只要意到發無不應,此已入化境矣。次言距離:發人之所以出者,在已勁焦點達於敵之力點也,如過遠發人手似已到敵身,實勁未達敵之力點,故發等於未發;如過近發人手一進敵,敵已有準備,手不能伸勁無從出,蓋已為敵識破化盡矣。

 

練太極拳時有哪些要求?  

練拳時必須舌抵上齶,唇齒相合,以鼻呼吸,身體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頭正頂懸,裹襠收臀,上下成一直線,落步分清虛實,處處力求圓滿,周身輕靈,眼神視手指之前方。呼吸自然;上下左右相系,無思無慮達於心平氣和之境界。而沉氣松力,須時時注意,因氣沉則呼吸調和,力松則拙力消除。每勢都要求外面形式順,而內部舒適毫不強硬。如此自能胸膈開展,氣血調和,對於身心有莫大功益。反之,如姿勢做得不夠正確以至距離原則甚遠時,則氣滯胸膈,浮而不定,既不能得到益處,疾病反由此而生。所以一套太極拳架子至少非得學習半年不可,半年之後,尤須經教師數度詳細更正,也非得一年不可。

 

練太極拳怎樣呼吸?

     呼吸是太極拳的重要內容。關於太極拳的呼吸,各家論述不一樣,如有的強調氣沉丹田,有的主張腹式呼吸等。但概括起來基本上有兩種呼吸方法,一是自然呼吸,二是拳式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不要過分注意呼吸和拳架、動作的配合問題,在做好拳勢動作基礎上,呼吸以自然、舒服為宜,你覺得舒服了,就對了。長此以往,呼吸自然就和動作配合上了,這實際上是以動作來調節呼吸。這種辦法的前提是動作要準確,要合乎規格,要規範,對動作要求比較高。

拳勢呼吸就是有意識地將呼吸和動作結合起來,呼吸的長短和動作的過程相聯繫,呼吸的吐納也和動作的開合曲伸相關聯。一般是動作外展為呼,內收為吸;動作沉降為呼,提升為吸;發勁時為呼,蓄勁時為吸。不管哪種呼吸,基本要領都應是細、勻、深、長。

 

太極拳之內容及程序              胡清如撰
   
太極拳之內容及程序密不可分,從一位對太極拳完全不懂。

第一先練停止間馬步站樁川步站樁金雞獨立站樁

第二再練行進間步法有平行前進法平行後退法左右前進法弓箭步前進法螃蟹行進法。

第三再練鬆身五法(黃性賢師伯所創)。

第四再練十三勢拳架體運法

第五再深研十三勢拳架之應用法

第六再練推手法:有單推雙推定步活步之分

第七再練大履手:有定步大履活步大履

第八再練散手:有單練雙練法(至此徒手練習法結束,按有者將散手最高境界放在最後練習)

第九再練太極劍:有單練及對劍。

第十再練太極刀:有單練及對刀。

第十一再練太極扎桿:有單練及雙練法。
第十二再將其他拳術化熔於太極拳理則趨於神化,亦即道技雙修法門以入道。

    簡述師祖鄭曼青所說程序階段分為三階九級:

一階一級鬆雙手各關節、一階二級鬆雙腳各關節、一階三級鬆脊骨至頭部(第一階就是鬆身階段)。

二階一級氣沉丹田(養氣)、二階二級氣達湧泉(腳底)、二階三級氣達泥丸(第二階段就是氣功階段)。

三階一級聽勁、三階二級懂勁、三階三級階及神明(此第三階段就是應用階段)。

程序練習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未必皆同,

只要掌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