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皆網路轉寄,僅參考留存, 若侵犯著作~請告知立即刪除, 並請見諒!

你的骨質正快速的流失?

2008121600:13


《大家健康雜誌》

骨質疏鬆症為一臨床上常見,但鮮為人所注意的疾病。根據一項調查指出有1/3強的患者在診斷前,從未聽過這個名詞;而即使已知道自己骨質疏鬆,仍有三成的患者對這個切身的問題所知甚少。更有甚者,其中四成的患者從來沒有醫師建議他們做檢查;而幾乎2/3的病人從未想過這個疾病會找上自己,直到因骨折等疾病就醫時,才發覺已難逃魔掌。
前年衛生署亦表示,國人受骨質疏鬆症危害的程度的確愈來愈大,65歲以上的女性平均1/4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另外每年發生髖骨骨折的老人達3萬多人,因此類病人約需住院十幾天,且頭3個月死亡率為15%至20%,所造成的醫療花費將近4億元。也因此衛生署著手編訂「國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並於去年4月舉辦宣導月活動,提醒國人注意此健康大敵。
有鑑於不論在門診或是病房會診,常見病人甚至醫療衛教人員對於此一似乎耳熟能詳的疾病,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所以本文希望透過問答的方式,探討一些臨床上病人常提及的問題,並提供第一線醫療人員在衛教時正確的觀念。
30歲以後補充鈣質來得及嗎?
Q何謂「骨質疏鬆症」?是否在任何年齡補充鈣質都可以增加骨本,減少此病症的發生?
A
:骨質疏鬆症為一全身性骨骼的代謝性疾病,其特性為全身總骨量下降。簡言之,即是骨頭內的鈣質游離出來,而導致骨頭密度產生疏鬆現象,進而增加骨折的機會。

若進一步分析,人們在成長期間,確實骨骼會有增無減,在1625歲時達到全身骨量的最高峰,而顛峰時期骨頭的量又和年少歲月裡食物中鈣質攝取的多寡,以及負重性的運動有密切的關係。在25歲之後全身骨量逐年減少,平均男性以每年0.3; 女性以每年0.5%的速度在流失。而女性在停經後的610年內,此流失的速度更加快至每年23%,之後再回到每年0.5%的流失速度。
看到這裡,若您的歲數和三十而立的我相近或更年長,相信您會感嘆「來不及了!」的確,過了25歲再想藉由拼命的補充鈣質來增加骨本已是不可能的事。不過不要氣餒,後面提到正確的保健方法,至少可使骨質流失的速度降低、減緩此疾病的發生。而對於我們的下一代,在其成年之前,需要多加注意其飲食及運動這兩個重要的環節,畢竟年輕時累積較多的骨本,日後比較不易出現骨折等併發症。
Q
有哪些因素易導致骨質疏鬆症?
A
(1)年齡:過了30歲,不論男女,由於骨質的流失量大於製造量,因此因此骨本會漸漸減少。

      (2)營養:特別是在青春期時,長期飲食缺乏鈣質。
      (3)
活動量:過小或甚至不動者。
     (4)
女性荷爾蒙(動情激素)缺乏:所以停經後610年之中,可見骨質迅速的減 少。
     (5)
身材過瘦:因缺乏脂肪細胞而無法有效轉化男性荷爾蒙成為女性荷爾蒙。
     (6)
抽菸:常導致不正常的動情激素代謝。
     (7)
過量飲酒或咖啡因的使用:促進鈣由尿液流失。 
    (8)
高磷飲食:例如過量的運動飲料或大多數的紅肉,其中所含大量的磷酸鹽常在消化道中與鈣結合,而減少消化道對鈣質的吸收。

(9)少數的內分泌疾病:引發續發性的骨質流失。
骨質密度檢查非做不可?
Q有哪些檢查可幫助我們評估骨質疏鬆症的程度、原因及其治療成效?
A
:臨床上我們會馬上聯想到照X光,的確,由脊椎椎體或是近端股骨的X光片,我們可以得到初步的訊息,不過要小心,當X光片上看得到所謂的骨質疏鬆症時,實際上骨本已流失掉超過3050%的量,為了掌握治療的先機,醫界近年來不斷地研發新的檢查工具,期望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這其中包括:
(1)
放射線骨密度測定儀檢查:用以測定骨密度。
(2)
驗血、驗尿:血中osteocalcin濃度代表造骨細胞的活性,而尿中yridinolinedeoxypyridinoline的濃度代表破骨細胞的功能,藉此可對骨本流失做一動態的觀察。

(3)另外一些臨床上初步的檢查包括肝功能、腎功能測定,血中鈣、磷及鹼性磷酸脢(ALP)濃度測定,以及一些特殊的測定,則有助於我們找出造成骨質疏鬆症的特殊原因。

Q放射線骨密度測定儀檢查是否每個成年人都需要做,以求安心?
A
:由於部分醫院過度宣傳骨密度檢查的好處,鼓勵及早預防骨質疏鬆;加上健保元年對這項給付完全不設限,以致大批民眾湧向醫院檢查,「免費的骨密度檢查」逐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權益。但事實上,鑽研骨質疏鬆症的醫師都認,格昂貴的骨密度檢查絕非每個人都適用的檢查,必 須由 醫師依病患的症狀、家族史來判斷受檢的必要性。
目前健保局已從對醫院的給付申請來者不拒的態度,一下緊縮成只對少數內分泌疾病導致的續發性骨質流失者核准給付的保守態度。對此,現今婦科、骨、內分泌、更年期等醫學會正向健保局建議,希望將停經婦女列為骨密度檢查的給付對象,以求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無論如何,民眾關心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固然是好事,但第一步 應該請 醫師評估骨質流失的危險性,而不是非做骨密度檢查不可。

減緩骨質疏鬆的方法
Q對於成年人,有哪些方法可預防或減緩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A
(1)飲食中鈣質的攝取:應及早增加攝取並長期補充含鈣質豐富的食物,像牛奶(或發酵乳)、豆腐、小魚乾、綠色蔬菜、芝麻、紫菜、金針、杏仁及排骨湯等等。最好每天成人能攝取1公克的鈣,年輕人或停經後婦女則攝取1.5公克。必要時也可藉由鈣片來補充。

(2)運動:最好能每天規則性的運動,例如走路、慢跑和有氧運動。其他若非支持重量的運動,例如騎腳踏車或游泳則效果較差。

(3)適當的日曬:可促使皮膚合成維他命D,白種人建議每天讓臉及手部做15分鐘的日曬,以接收合成維他命D所需之紫外光,而我們黃種人則需較長一點的日曬時間。

(4)適量維他命D的補充:建議每日攝取400U,可藉由綜合維他命的攝取即,不過若與鈣片同時攝取時要小心;因為過量服用鈣片一般可透過身體自然的新陳代謝而排除。但是若加上可促進鈣質吸收的維他命D後,兩者會有加乘的作用,而導致體內累積的鈣質過多,引發鈣中毒的症狀,包括肌肉無力,意識昏迷,甚至導致喪命,所以長期服用者,最好先由醫師評估及處方。

(5)動情激素的使用:對於更年期婦女,在停經後馬上開始補充,效果最好。時間拖愈久才開始使用,效果愈差。另外,有些病人使用後可能會導致血中三酸甘油脂過高,所以建議開始使用動情激素後每4-6週檢查血中脂肪濃度。

(6)抑鈣激素:當動情激素不能使用時,例如乳癌、子宮內膜疾病,或是患有血栓疾病的病患,可以考慮此藥。另外對於因骨質疏鬆造成的腰酸背痛,注射抑鈣激素比使用動情激素較快改善症狀。

(7)勿吸菸及過量飲酒、或是飲用大量咖啡及茶。

(8)維持適當的體重。

骨折是骨質疏鬆的徵兆

Q骨折是骨質疏鬆症最明顯的臨床症狀,如何預防及治療?
A
:因為骨質疏鬆症造成的骨折好發於肩膀、手腕、髖部、脊椎和骨盆。以脊椎骨壓迫性骨折為例,常會造成駝背,而且由於反覆的脊椎骨壓迫性骨折,進而導致胸腔及腹腔受到壓迫而產生呼吸困難、脹氣或便祕等症狀。

預防方面,除了鼓勵患者接受補充鈣質、維生素等藥物治療外,最重要的是避免跌倒。從門診中發現,50歲左右患者跌倒大都腕部骨折;60歲左右者是脊椎壓迫性骨折;而70歲左右則是大腿骨頸部骨折。根據彰基復健科主任魏大森 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患者可藉由改善脊椎動態平衡來預防跌倒,一般可經由肩胛帶運動(包括雙手往後拉的擴胸,雙手握著舉臂上伸),頭部頂物(可以10公分長寬的布包裝豆子,一天兩次,每次30分鐘),軀幹肌力訓練及常態性運動和軀幹平衡運動(例如打太極拳),以減少跌倒的機會。另外居家環境之光線、防滑措施也是不容忽略。

至於骨質疏鬆症引發骨折時,治療的原則與其他原因造成的骨折相近。

一般我們會考慮:
(1)需不需要開刀:脊椎壓迫性骨折若無伴隨坐骨神經壓迫症,或是腕部非移位性骨折,則傾向不開刀的保守療法;反觀若是嚴重移位性骨折合併功能缺損,或是髖部骨折導致病人無法正常活動而必須長期臥床,預期容易出現併發症,則傾向手術復位及固定治療。簡而言之,綜合評估病人身體情況,若是開刀得到的利多於弊則值得開,反之則考慮保守治療。

(2)能不能開刀:當決定手術為較好的治療方式時,此時就要評估病人的情況適不適合開刀。因為這類病人年紀較大,合併內科或其他系統的毛病的機會較多,若是因此而必須要很大的麻醉及手術的風險時,是否仍需採用手術治療則要三思。

(3)何時開刀與怎麼開:這牽涉到骨科的專業領域,考量因素甚多,必要時可個別藉由會診諮詢,來針對不同情況的病人擬出特定的治療方針。

875月在荷蘭召開的世界骨質疏鬆症大會,會中達成共識,隨著全球人口老化趨勢,骨質疏鬆症勢必愈來愈多,而成為老年人主要的健康威脅,大會並研擬了一套指引,提供骨質疏鬆症未來的醫療和防治方向,其中提醒,應優先考慮改變生活型態,預防骨質疏鬆,而從年輕時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他命,並規律運動、避免抽菸喝酒,以強化骨質,才是治本之道。
在此也希望透過對此病症的正確衛教,使得我們在追求使人活得更長壽的同時,能夠讓眾多的銀髮族活得更自在,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