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皆網路轉寄,僅參考留存, 若侵犯著作~請告知立即刪除, 並請見諒!

我看米勒

2008072421:45

 

米勒在世61年,定居巴黎附近的巴比松,以田園風光、農民生活為素材作畫,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三十年畫家生涯,所作的油畫僅約80幅,多數是小幅畫作,米勒所以沒有大量作品,並非他對創作缺少熱情和精力,而是他十分重視思考,從他留下的許多素描草稿,可看出他每次作畫前都會重複思考。

「拾穗」和「晚禱」是代表作,堪稱重量級西方名畫,廣為世人所熟知;米勒畫作通常風景在畫中屬配角,而是以農人為主。

 

畫作充滿傳奇故事

隨著米勒展來台的奧塞美術館策展人喬傑(C. Georgel)指出,完成於1857年的「拾穗」,堪稱米勒作為一個藝術家的人生最高成就,此畫呈現巴比松小鎮附近農村收割完畢後,只有些許掉在地上的穗穀,買不起麵粉的貧窮婦人前來撿拾維生,表現人的生命力本質。

現在,對於『拾穗』是世界名畫之一,大家都沒有爭議;不過,當年米勒剛畫好時,可是引起整個法國畫壇的議論紛紛。

喬傑進一步說,因為米勒筆下呈現的貧富不均現象,被認為批評當時政權,以致米勒在世時幾乎一生都不為官方畫壇所接受。這也是為什麼法國官方沒有購買米勒畫作,無論是「拾穗」或「晚禱」,都是民間買下後,再送給法國官方,不過或許就是這種傳奇性,增添了米勒作品的魅力。

台灣藝術大學教授陳貺怡指出,米勒的作品在他的時代,不那麼受歡迎,但米勒作品的確充滿傳奇,尤其「晚禱」先是為美國人所有,在美國大受歡迎後,才被法國人買回送給法國政府,增添了米勒作品的傳奇故事性,也讓米勒更具魅力及聲名。

此外,米勒的畫作主題平易近人,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童叟能懂,尤其他身處19世紀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創作大量的田園生活作品,讓他的主題很能觸動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心,激起懷舊之情,也讓米勒在過世後,愈來愈紅。

米勒的畫室在巴黎近郊的巴比松村,楓丹白露森林的邊緣,他與一群喜愛描繪自然風景與農民生活的畫家柯洛、胡梭、迪亞茲、杜培、特洛楊、杜比尼,被稱為美術史上著名的「巴比松七星」。

也就是巴比松畫派,這個畫派的畫家有個特色,就是他們幾乎都住在法國楓丹白露森林的小村莊巴比松,一有空就跑進森林裡面寫生,作品主題多為鄉村風景畫。

 

米勒是這個畫派中重要的畫家之一,他最後也是在巴比松終老一生。

 

本次展覽藉由米勒的畫作,逐步呈現他各時期的作品,農民純樸、堅韌的性格,透過米勒人性化的詮釋,昇華為平凡的高貴與莊重,勾勒出他成為藝術史上一代大師的心路歷程。

 

這次在史博館展出的米勒畫展,除了展出米勒作品,也展出了胡梭、柯洛等巴比松畫派畫家的作品,

這些畫家均以4050歲的作品最俱成熟風格。

巴比松畫派的柯洛等人後來影響到印象派的畢沙羅。

巴比松畫派和印象派不同之處?

前者主題專於風景畫,大自然的嚮往,以寫實主義的手法,為風景而畫風景,室外作畫,可在室內完成作品呈現自然。

而後者既是著重於光線色彩亮麗,追求光和影的描寫,專以歷史、社會、人物為主題,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稱為外光派,在室外作畫於室外完成。

 

糟糕的馬鈴薯欠收《晚禱》

據新聞報導知道,米勒當初畫這一幅畫時,要表達的只是農民望著欠收的馬鈴薯田嘆息,但後來因為好友的一句話,這幅畫彷幅聽到遠處傳來的鐘聲,於是米勒便在地平線上的遠處畫上教堂。

這一幅畫就從《糟糕的馬鈴薯欠收》正名為《晚禱》 此作品卅年後才增值。

米勒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到地平線佔畫面三分之一,突顯土地面積大,用背光細膩效果來表現人物

,寫實的畫出農夫農婦為生活打拚的神情,也深切反映窮苦農人的尊嚴,米勒是農夫畫家 能描繪出弱勢困境,且宗教意味十足強烈。

在《晚禱》中,除了「禱告」感謝神的恩賜....這件事有跟宗教沾上邊,我們就事後諸葛的從構圖來找尋「宗教情懷」吧。構圖中,光線從左上方灑落在兩人的中間,像是上帝特別眷顧一般,賜給豐衣足食。另外,地平線與農夫隱約構成十字架,可以感受到畫作中的宗教意涵,這個「十字架」這是導覽員說的;但也有人說,女人及身後的手推車,構成倒「十字架」,但我們並沒有特別感受,

至於身份嘛!有人說是夫妻,有人說是顧主關係,我倒覺得像是一對夫妻為日落而息,虔誠祈禱感謝!

而右上方米勒也明顯畫了一群烏鴉,表達日暮時分,夕陽晚霞,倦鳥欲歸巢的情境。

居然有人會把一群烏鴉看成是發霉,真的是有點離譜。

 

撿麥片的女人《拾穗》

 

聖經舊約裡記載:「當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

這段經文,正是《拾穗》這幅畫所要傳達的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人道博愛精神。

在遠處的地平線上,可以看到大批人馬,忙著將採收的麥穗送上馬車,(原作是如此)。而前面這三位女性,就是聖經上所言的窮苦人家或外方人,忙著撿拾收割過後,田地中剩餘麥穗,從畫作上可以看到三女前面的那方土地上,還有零零星星的金黃麥穗。

米勒最喜愛使用紅、黃、藍三色來突顯畫作色彩,在《拾穗》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畫作主角的三名女性身上,也有紅黃藍三種顏色。除此之外,我們從三位女性的細微動作,也可以研判出三位女性的年紀。

最右邊那一位黃帽的女性,從她微微彎腰的角度,可以知道她可能是上了年紀,身形佝僂,為了撿拾地上的麥穗,只能強忍辛苦、勉強彎腰。

中間的紅帽女性,從她雙手看來,左手塞了一大把麥穗到腰間的袋子裡,右手還滿滿的抓了一把,企圖想要多撿拾一點麥穗,很努力辛苦低著頭100度的彎度,也表現出三位之中她最認真的一位。

而左邊那一位藍帽女性,仔細看她的帽子後方,很明顯地與其他兩位女性不同,藍帽後方多出一片布,明顯是為了將後頸遮住怕曬,且再看她檢麥穗的樣子,感覺隨便撿撿,不太認真似乎有點偷懶。

當然每個人的解讀不一,任憑想像空間嘍!

右邊又看見一個騎馬管理人,成群的農場工人與三個拾穗女的淒涼充份表現強烈對比。整體看來莊嚴寧靜,將聖經人物,呈現於畫中,令人瞬間感動!   

牧羊女

米勒小時候便時常下田勞動,因而對土地有特別的感情,並有農夫畫家之稱。他在17歲就創作出「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畫作,顯露繪畫天賦。

米勒務農的這段期間,畫了許多跟牧羊女有關的畫作,史博館這次展出的作品,至少就有3幅是以牧羊女為主題的畫作,而這一幅《紡紗的牧羊女》是最有名的,畫作中的主角牧羊女,利用牧羊的空檔織毛線,儘管她的衣服破舊,神情疲倦...頭低低的她,依然藏不住臉上那股農民單純樸實的心(米勒畫筆下的每個農民神態都是單純的)米勒使用逆光技巧,讓人不容易看清楚手部細節,不仔細看,以為牧羊女正在禱告,近看才發現她真的是在織毛線耶,在加上天空雲層灑落一絲陽光,讓整幅畫顯得莊嚴。

後來的藝評家多半認為,米勒畫作中的牧羊女,是以他的女兒為範本,將女兒日常生活放進畫作主題當中。

春天

巴比松畫派擅長繪畫鄉村風景,米勒當然也不例外。這一幅畫《春天》是畫商向米勒訂購四幅以「四季」為主題的畫作之一,米勒是在巴比松畫室中,望著窗外的風景而完成這一幅畫。

米勒晚年的畫作彩度明顯降低,但這幅晚年完成的《春天》中,卻又看到相當豐富的色彩,一般相信是受到了印象派崛起的影響,在畫作中使用「筆觸分離」的技法,將不同的顏色層層疊疊畫上去。

《春天》這幅畫作讓特別有感覺,畫作中可以感受到雨後清新,聞到一股新鮮的空氣,遠處的樹下還有行人在躲雨,天空右後方呈顯「雲破天開」,左方出現了彩虹~還有些烏雲籠罩著,地面上著濕的。

線條細緻意境寫實,令人心曠神怡!

米勒後期的作品則比較偏重在風景畫,像這副「春天」,便是米勒著名的風景畫作,是其在1868年到1873年間的作品。這個時候的米勒,畫作不再以人物為取材,而是描繪大自然的風景。1875年,正當米勒的繪畫生涯達到顛峰之際,他卻咯血病逝,結束61年的人生。

既是農夫也是畫家的米勒,本身就是一位經濟弱勢者。他的畫作之所以成就偉大,在於他畫出了下階層勞動身影及周遭弱勢者的困境,表現出莊嚴崇高的意象,並以超越性的宗教意涵引起普世共鳴而感動人心,讓他在藝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此次米勒的真跡能在台展出四個月,全部展品都由奧塞美術館提供,主要是因為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廳進行整修工程,加上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與奧塞美術館館長相交甚篤,大力斡旋又捐了一大筆歐元的天文數字贊助維修經費,奧塞館方在經過長考後,終於決定將館藏的16件米勒作品送到台灣展出,促成美事。

奧塞美術館的19件米勒作品,除了3件粉彩作品較脆弱不適合長途跋涉,其他的16件全都到了史博館,這可說是「創舉」,法國館方第一次同時將米勒的2件鎮館之寶《拾穗》與《晚禱》出借到外國展出,「拾穗」和「晚禱」這兩幅畫作的單件作品,保險額就達一億歐元的天價,(47億台幣)借展費一百萬歐元,史博館除加強展場恆溼恆溫控管,更向警方尋求廿四小時的巡邏協助。

「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展出43件油畫,22件照相技術萌芽初期的古老照片。

其中以米勒的16件鉅作,最為珍貴。尤其「拾穗」和「晚禱」二件作品,名聞全球,是繪畫課本,必選的教材。這二件鉅作,珍藏在奧塞美術館,難得出館借展,而且台北展出結束,便運回奧塞,可以說是僅有的一次機會,絕不能錯過。

總而言之,難得曠世名畫真跡在台展出至九月初後,便回奧塞千萬不可錯失良機!

否則就要飄洋過海跑一趟奧塞美術館了

                 以上資料來源:網路、史博館導覽員

(雲淡彙整)

【後記】
親臨史博館參觀的我,有感於史博館受限於空間狹窄,又逢暑假熱潮,故~避開假日高峰期前去;未料,只有2個字形容>堆、擠。

當日場內動線無作完整規劃(入館人數應控管,有商業之嫌)。

奇怪是先進的人,駐足畫前久久不離去,使得後進人無法仔細觀賞到作品,只好找漏洞或遠處觀望

反之,一群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井然有序,坐地專注聽導覽員解說,此刻真想讓自己也變成小朋友~哈!

週邊商品好貴!不過我有拿到一本免費的筆紀本,(拾穗封面,裡面是空白活頁紙) 價值  150元,還真貴咧!

團體看展有導覽員解說,還送筆紀本。

當然,不盡人意,美中不足一二,但這並不至影響自己賞畫的心情!

總結:

還是認為是值得的一場視覺享受,豐富滿滿,畫作真跡讓人更能感受到米勒的悲天憫人,那細膩線條,栩栩如生的技巧,深刻融入畫中,更畫出了農民內在的靈魂。

尤以「晚禱」,就一個基督徒的我,感受特別強烈!

那勞動後的謙卑,對信仰的虔誠,藉著祈禱,對造物主敬禮感謝供給!

與大自然結合一體,表現出天、人、我關係,意境可謂既平實又超然,展現出和諧之美。

那無可言喩的感動,滋潤了我內心深處!